close

  宋立煒《中國青年報》(2014年09月26日09版)
  近日,美軍針對極端組織“伊斯蘭國”展開了大規模空襲行動,並聲稱將通過四項戰略舉措逐步削弱並最終摧毀“伊斯蘭國”武裝力量。但奧巴馬隨後明確指出,美國將不會派遣地面部隊赴中東作戰。
  在這場大規模空襲的背後,美軍作戰目的帶有明顯的偏向性,在空襲敘利亞境內“伊斯蘭國”目標的同時,不忘扶持反對派武裝力量,不難看出,打造美式“中東地緣戰略版圖”才是美國真正意圖。
  回顧中東局勢演變,“伊斯蘭國”之所以發展壯大,正是美國一手造成的。當美軍撤離伊拉克後,留給中東地區是一個爛攤子。伊拉克境內的力量真空很快就被教派武裝和民族勢力瓜分殆盡,該地區成了恐怖主義和極端勢力的溫床。
  “伊斯蘭國”的前身正是“基地”組織在伊拉克的一個分支。隨著美軍撤出伊拉克全境,該極端組織迅速得以擴大,加上美國在對待敘利亞問題上不加選擇地援助敘利亞反對派,“伊斯蘭國”進入敘利亞東部後不但站穩了腳跟,隨後還向伊拉克北部庫爾德人占領的地區發動攻勢,這是美國政府所沒有想到的。
  目前來看,美軍主導對“伊斯蘭國”的空襲主要有三個現實目標:
  第一,通過空襲行動阻止“伊斯蘭國”軍事力量在敘利亞和伊拉克境內蔓延,避免事態進一步惡化。
  第二,加大對敘利亞“溫和反對派”和伊拉克境內庫爾德武裝的支援,為美國實現間接控制伊拉克、敘利亞形勢奠定軍事基礎。
  第三,拉攏更多的中東國家加入美國的反恐陣營,重整美國在中東的戰略秩序,以便未來更好地遏制敘利亞政府和伊朗。
  雖然美軍主導的空中打擊力度甚大,但其作用還有待觀察。這是因為目前“伊斯蘭國”的擴張勢頭有增無減。
  一項來自美國的調查顯示,“伊斯蘭國”不僅擁有萬餘人的軍事力量,還招募了3000餘人的國際“志願者”,同時,具有“鬼影”之稱的首腦巴格達迪很難被美軍定點清除,因此,美國的空襲行動短期難以動搖“伊斯蘭國”的根基。
  同時,美軍空中行動具有多個目的,難以並行展開。
  奧巴馬的軍事打擊方案強調,既要實現對“伊斯蘭國”的空中打擊任務,還要支援庫爾德武裝反擊,並保護平民安全和提供人道主義援助;既要向敘利亞反對派提供支援,又要防止外部物資流向“伊斯蘭國”。而且,盟友對美國的支持亦十分有限。在沒有地面部隊協同的情況下,空襲的有效性很難保證。由此來看,僅靠美空軍難以獨撐反恐局面。
  從目的上看,美國並沒有打算解決伊拉克內部宗教和民族衝突的意思。因此,即使拔除了這顆“毒草”,仍不免“按下葫蘆浮起瓢”的尷尬境遇。
  在美國針對伊斯蘭反美勢力的歷次行動中,美國政府始終把軍事打擊作為解決雙方衝突的首選項,無論是針對阿富汗“基地”組織,還是伊拉克的反美武裝,美國總想通過武力干預實現美國的戰略構想。然而,美軍不但軍事上難以獲利,還進一步加劇了地區的動蕩局勢。
  事實證明,美國 “武力至上”的原則只能激化民族和宗教衝突。中東地區的民族、教派衝突由來已久,多方勢力盤根錯節。既具有複雜的歷史背景,又充滿現實的利益糾葛,特別是遜尼派和什葉派之間的矛盾長期難以調解。美國想通過軍事打壓維持中東秩序,無異於火上澆油。
  東西方歷史和文化的碰撞註定美國軍事行動難受歡迎。從中世紀以來,基督教文化和伊斯蘭文化長期糾纏不清,在許多伊斯蘭民眾眼中,美國的軍事干預仿佛是又一次“十字軍東征”。在深深的歷史烙印下註定了美軍難以長期駐足。
  因此,對於解決“伊斯蘭國”極端組織,國際社會和中東國家要形成合力。美國不能搞雙重標準,更不能把恐怖主義與特定民族、宗教聯繫起來。打擊恐怖主義要充分發揮聯合國及安理會的主導作用。軍事手段僅是治標之舉,只有化解中東地區的民族和宗教矛盾才能標本兼治。
  (作者單位:解放軍邊防學院)  (原標題:美國:武力解決“伊斯蘭國”有點難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qr66qrsaf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